甘肃家园网

央行掌门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楼市分类调控

*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甘肃家园网整合发布日期::2017-03-13浏览次数:802

摘要:央行掌门人“两会”讲话关注度极高,因为他告诉你今年“钱袋子”松还是紧,这对楼市很重要。2015年以来,热点城市楼市火爆,“加杠杆”造成投资和投机炒作泛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央行掌门人“两会”讲话关注度极高,因为他告诉你今年“钱袋子”松还是紧,这对楼市很重要。2015年以来,热点城市楼市火爆,“加杠杆”造成投资和投机炒作泛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2016年,近40%的信贷投向房地产,房贷增长了38%,并占到了商品房销售额的45%,关键指标都刷新记录。

面对路透社记者关于杠杆激增的刁钻提问,周行长表态,“房贷增长有助于居民买房,有助于降库存,但又容易使房价上升。总的来说,房贷未来还会增加,但确实要适当平衡,随着住房政策调整,估计会适当放慢”。看来,加杠杆驱动房价上涨,未来要控制杠杆,这两点在管理层已是共识。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同一时期,周行长指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重还是相对偏低的,有很多国家个人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可能占总贷款的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比例比较低。所以,银行系统也觉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产品,有发展的机会”。

有人要说了,周行长前后两次表态不同,去年“加杠杆”是主旨,今年“降杠杆”是主旨。但笔者告诉大家的是,并非房贷政策变了,而是差别化真正“落地”,分类调控真正“落地”,楼市认识要客观。始于2014年9月的楼市激励,一开始就强调分类调控、地方主体责任,但“落地”效果不佳。

首先,经济回落、风险释放有突破底线的危险。分类调控落地时,相比抑制,“托”的一面有意无意占了上风;其次,金融创新如火如荼,“一行三会”下监管出现空白,囿于“各扫门前雪”的监管困境,资金套利失控;最后,楼市去行政化不等于不管,但却异化为“一股脑”地松绑。

去年7月2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整个监管思路开始统一,“防风险”地位提升(甚至有人认为其已取代“稳增长”),10月份各地整齐划一地抛出重磅政策。但注意的是,楼市风险不在楼市自身,而在于监管缺失,如地方主体责任、分类调控落地效果不好,再如监管不足,游资如入无人之地般肆虐。

打击投机炒作需求,堵住金融监管空白,泡沫风险就控制住了。但同时,合理需求要支持,去库存与城镇化契合,不能借刺激让库存积重难返,这就是“分类调控”。目前,热点城市均重启限购、强化限贷,凡冒头者都被拍死,如近期环北京、环上海启动限购,住建部也明确了还有调控储备政策。

同时,被广为诟病的资金监管有了进展,周行长在“两会”上表态,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已形成,比如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定义、范畴、监管标准等取得了共识,统一的债券交易监管办法也要出炉。热点城市楼市“摁住了”,资金监管空白“堵住了”,楼市政策就应该转向分类调控的另一面。

相比10年前,楼市量价、交投等各个指标都翻了5~10倍。楼市这个“庞然大物”些许变化,对上下游诸多行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等,影响都是巨大的,很多城市80%的投资来自房地产。新兴产业尚弱小,而过去20年楼市销售和投资均保持20%的高增长,楼市回落要缓慢,影响要掂量。

周行长说,“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带动一系列产业供给,所以房贷不能简单看作是买房子,实际上会传递到相当大的产业链上。”如出一辙的观点,也出现在“两会”前的银监会新闻发布会。其时,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说,“房地产蓬勃发展对中国经济成长、财政税收以及银行资产与利润增长都有巨大贡献,故房地产在不出现大泡沫、大波动的环境中稳定健康增长,是银行界乐于看到的。”

这就是对楼市的客观认识,也是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现实。要控制资产泡沫,但情绪般地打压楼市,教科书式地谈如何去楼市依赖,都不现实。该监管的都到位了,合理的需求还是要支持,城镇化潜力也很大。银行信贷积极介入,对增长和转型,对稳定和风险防范,都是应有之义。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