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家园网

兰州,不止兰州 | 民间社火,新年的美好祈福

  来源:兰州融创城发布日期::2020-01-13浏览次数:12675

摘要: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年味愈来愈淡,尤其是大城市。

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年味愈来愈淡,尤其是大城市。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所描写的“到处都是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气氛”,似乎再难感受到。

然而在甘肃民间,依然流传着“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怎过年”的说法。每年春节,西北民间自发组织社火活动,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飘扬的旗帜,五彩斑斓的服饰,身怀绝技的艺人,共同装点了一份节日的红红火火。

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东汉文人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中记载:“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祈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故此,社火就是先民通过祭祀土神、火神实现美好愿望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都广为流传。

每逢春节,从旧历腊月开始到新年的元宵节期间,甘肃全省各地都要排练社火。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是社火的两种表演形式,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在全省的各地社火中,尤其是兰州的社火,形式最为热闹精彩。不仅有太平锣鼓,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铁芯子、划旱船、跑竹马等等。

富有魅力的太平鼓舞是兰州社火的最大特色。站在阵前的领队舞动手中大旗,鼓手们则随着大旗挥舞的节奏翻转舞动,敲击太平鼓,加上阵形的不断变化,一种龙腾虎跃、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扑面而来。

舞狮是社火中的“重头戏”。表演者们套着“狮子”服饰,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锣鼓声中,或奔、或扑、或跃,犹如雄狮一般,举手投足间极富阳刚之气。舞龙又叫“耍龙灯”,表演时要把龙头和体腔内的灯烛点亮,由表演者将龙高高举起,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腾打滚,时而龙口喷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兰州社火中的“铁芯子”最早起源于清朝时期的皋兰县,把十多岁的小孩装扮成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然后固定在铁支架上。隐藏在戏服的下边的铁架子固定在下边的石磨盘上,意在为新年消灾避祸。

同时还有永登县苦水街踩高跷,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高跷跷腿的高度达3至3.3米,居全国之冠。

进入腊月,社火队要精心组织,确定演出人员和替补人员,然后进行排练。演出前,通过一定的仪式“出身子”。演出结束以后,还要举行“卸身子”仪式。表示把今年的福禄祈求到了,瘟疫驱逐出村子,新的一年都会有平安吉祥的生活。

在社火队中,“春官老爷”是总领队,一般由当地辈份大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担任,他的原形是朝廷派遣下来负责督劝民间春耕的官员。他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口蓄长髯,身材魁梧,面目和善,手持扫帚,轻轻摇摆,口中念念有词,两侧有衙役持肃静、回避的牌子。每到表演地点,主人必要将他请到上座,他用扫帚轻扫空中,寓意扫除灾害、瘟疫,带来吉祥与幸福。

社火队行进表演时,配以锣鼓音乐,表演者按锣鼓音乐的节奏扭摆踏步,左右摇晃,显得十分热闹和谐。震天的锣鼓、清脆的唢呐、欢腾的秧歌,演员们尽情的跳着、舞者、笑着,把欢乐和幸福传递给现场的每一个人,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火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在这祝福背后,则是满满的乡土情怀。兰州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充分表现着兰州人质朴豪放的气质,成为了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一大亮点。

随着时光的推移,社火在这片黄土地上流转传承,它积淀成一种习惯,汇聚成一份守望。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年味永远是承载着每个平凡人家的岁月追求,是说不尽的故事,是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和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时空延展,岁月正来。在这片质朴的氛围之中,让我们一起,迎向崭新的2020。

【编辑:csy】

关键字:兰州社火

相关阅读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