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家园网

众创空间是房地产的“暖窝被”?

*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甘肃家园网整合发布日期::2016-01-15浏览次数:552

摘要:众创空间不是为地产暖被窝,打着“双创”旗号,来为楼市开发正名,不但营造不出创客的“梦工厂”,甚至还不利于商业地产稳定健康发展。

众创空间不是为地产暖被窝,打着“双创”旗号,来为楼市开发正名,不但营造不出创客的“梦工厂”,甚至还不利于商业地产稳定健康发展。那些改头换面挂着“众创空间”大字的所谓创业基地“占着政策不干事”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当然也妨碍了真正的众创空间发展。

说起众创空间,首先得提到创客。“创客”概念源自国外英文单词“Maker”,意指将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实物的人。而创客空间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从而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

随着“双创”风越吹越猛,众创空间在大江南北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有燎原之势。那么事隔大半年,这些众创空间活得咋样呢?

通过笔者走访很多地区调研,感觉很多的空间投资者在热情和心态方面还是可喜可贺的,但是作为新兴行业缺乏相应的人才,在空间的运营发展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同时也深深感觉众创空间的快速推进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市场风险,不良商务模式初现端倪。

一、短期内蜂拥而至引发载体过剩。一方面各地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各类规划鼓励众创空间建设,一定时期内集中上市形成市场井喷,最终很有可能因无法“招创引智”沦为普通办公场所。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和房地产企业开始涉足众创空间,个别传统科技园区为搏人眼球,促进招商,改头换面,造成了传统科技园区与众创空间之间关系紊乱。

二、其中不凡一些形象工程呈无序经营状态。有些地方把众创空间当成政府的形象工程,为贪图规模效应,将其选址在偏远郊区,既没有交通优势,又无相关产业配套,最终导致人去楼空。有些众创空间“有店无客”;有的人员创客参与度较低;有的属性不清、跨度太大;有的项目孵化服务跟不上;有的甚至要依靠政府补贴生存,这些都成了众创空间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众创空间本身盈利模式受限。众创空间做起来不难,但要实现收益常态化也不易。让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才是众创空间真正的价值所在,把众创空间做成房东就变味儿了。目前有的众创空间是靠招揽优秀或者有潜质的企业,免去企业的租赁而换取企业股权;有些则在行政手续方面收取一些服务费;有的则找一些外包服务商,自己收取中介费。尽管这些新的盈利点看上去更贴近众创空间的本意,但就目前而言,能否支撑一个众创空间实现自我造血、成功运营还有待观察。

四、众创空间生态圈不健全。对于创业者而言,由于创业过程中面临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创业者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流动、反馈形成协同合作的网络。因此,众创空间往往不是单一存在,需要整合创业者、资本、媒体网络、公共资源等多种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以天使投资人、企业家、企业和创业服务机构等为主体,集办公、投融资、媒体、培训等于一体的创业生态体系。而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众创空间仍以“点状”分布,各自发展为主,难以形成合力,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尚未建立健全。

五、舆论误导和道具化倾向。国外并没有“众创空间”这个词汇,而是“创客空间”,其本质是创业者注重个体创造能力的探索与发挥,并非以市场利益为主要诉求。而在国内每天充斥着各种动辄上亿的创业融资新闻下,一定程度上使创业者以快速获得投融资为目从事创业活动,忽略了“创客”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有些众创空间经常要接待大量领导、企业大咖的参观视察,严重影响了创业者的正常办公。

针对当前众创空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众创空间的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理顺发展众创空间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众创空间分类标准,将偏向投资型、创意型、中介型的交给市场,政府重点抓一批面向产业技术需求、需要一定财政资金投入、公益性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必要的科技基础设施投入,改变现有众创空间“重投资、轻技术”的现象,提升众创空间对产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构建若干众创空间集聚区,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资源集聚,促进技术、人才、人脉和资金快速流动,加强对众创空间的信息对接、产业发展指导、科研资源共享等服务,营造良好的众创空间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第二:重视互联网众创空间平台的搭建。众创空间的未来发展在于“连接+分享”。各地区应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GIS技术实现对所有众创空间的覆盖,可以实时查询各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入驻、孵化、投资等情况,并对众创空间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实时监测,防止载体过剩,及时洞察潜在的不良商务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众创空间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资源渠道,可以把创业者、投资者和服务机构联系起来,在创意、人脉、资源等方面互联互通,为创业者及投资者快速、准确地提供各种创新创业服务。

第三:将“众创空间”向高端科技领域、传统制造业纵深推进。目前国内大部分众创空间属于投资促进、教育培训、媒体延伸等“中介”类型,聚焦技术创新的很少,因此很多人误以为众创空间仅仅是面向消费领域、互联网O2O、服务领域的几个创意点子,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制造业等领域创新贡献较少。事实上,国外很多先进制造业领域的许多技术都来自众创空间,众创空间完全可以成为支持“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良好结合点。

第四:提供具体化、可延伸、差异化的服务。一方面,综合型的众创空间提供完善的场地、工具等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创业导师引导、牵线投资方、政策申请手续代办等软件服务,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方便其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可发展同一类型产业的众创空间,在一个区域进行集中,鼓励创客进行创新发明,从而形成良好的研发氛围;同时与该产业企业进行合作,若有好的产品可进行市场化运作。

第五:以众创空间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是很好途径。众创空间的本质就是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汇集众智,它不仅是面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大企业也可以通过构建众创空间,将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难题,面向中小微企业、内部研发群体、制造工人甚至互联网创客进行征集,通过购买创客点子并加以改造,迅速提升大企业创新效率。通过众创空间促进产学研金用的紧密结合,渐进式创新和多学科交叉颠覆创新共存,产学研金用各方的结合更加紧密,将会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亮点

总结:众创空间不是为地产暖被窝,打着“双创”旗号,来为楼市开发正名,不但营造不出创客的“梦工厂”,甚至还不利于商业地产稳定健康发展。那些改头换面挂着“众创空间”大字的所谓创业基地“占着政策不干事”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当然也妨碍了真正的众创空间发展。

当前众创空间已处在风口上,但是要屹立风口还需自身完善。在这一点上,地方密集的政策可以为众创空间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需防止一哄而上。政策的着力点应更注重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和差异化,适度引导各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从大水漫灌式的财政奖补到精确滴灌式的有针对性扶持。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